培养管理
培养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培养管理>>正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甘做医学生的引路人——记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王若雨教授

2023年11月09日 14:13  点击:[]

一、导师简介

王若雨,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大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临床学院)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肿瘤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享有“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人民名医·优秀风范”称号。被授予第六届中国医师奖、兴辽人才杰出医学名家、辽宁省先进工作者、辽宁省第九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大连市首批领军人才、大连名医等荣誉称号。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核学会近距离治疗与智慧放疗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放射粒子专家讲师团成员等学术兼职。承担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国自然、省重大专项4项;获省、市科技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书籍5部。参编肿瘤放射治疗及放射性粒子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南共10余部,培养研究生70余人。

二、导师事迹

作为中山临床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导师,王若雨教授始终秉承“尚医之德、达医之理、学医树人、行医为民”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钻研业务,学术精湛,用言传身教为学生引路。

王若雨教授曾说:“一辈子,只想做好两件事——拼尽全力救人、竭尽全力育人。”从医三十余年,王若雨始终站在肿瘤放疗医学最前线,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山医院肿瘤学科一步步走到了国内前沿,引领大连地区的肿瘤综合治疗全国领先。打造了目前辽宁省唯一整合放疗、化疗、微创介入治疗等手段的多维度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建立放疗、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肿瘤介入、热疗单病种治疗组,通过一站式门诊、MDT诊疗模式,实行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同时开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3D模板CT引导的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成功打造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协作精准诊治的肿瘤中心。他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素养与很好的患者口碑,重视并参与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践行朋友式、微笑式的医疗理念,存仁心、行仁术,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仁心。

王若雨教授的医者仁心、对医学的执着,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姚良雪同学说:“王老师在对我们研究生的课题制定和实验的设计方面,都进行非常专业和充分的指导。他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面对患者的耐心负责,都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我希望在未来,我可以成为像王老师一样,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医生。”

(二)身体力行,将创新融入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为践行精准医疗理念,发挥转化医学优势,王若雨教授带领学生开展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构建、循环肿瘤细胞分选、药物敏感性早筛及放化疗抵抗机制研究等,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中文核心论文多篇。并在2018年获批大连大学教改立项目“翻转课堂联合PBL模式在硕士研究生临床肿瘤教学中应用”,该项目打破了传统授课模式,给学生直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平台,起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他不仅引导学生要满足患者临床治疗的需求,还指导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栗丽同学是王若雨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她的作品《新粒量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系统》荣获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银奖、《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肿瘤精准介入诊疗一体化工程解决方案研究》荣获2022年“建行杯”辽宁省第八届“互联网+”金奖;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项国自然项目,一篇论文被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放射肿瘤治疗学学术会议录取;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毕业后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进一步深造。毛绩伟同学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抗血管药物在放化疗连用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研究,相关内容发表于本领域双核期刊《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并于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上做了大会发言。毕业后就职于绍兴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从事放射肿瘤治疗工作。

(三)因材施教,“一对一”引导,做学生的知心人。

王若雨教授虽然工作繁忙,但对自己的学生都真心呵护、宽严有度、了如直掌,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引导和培养。钱雯婧同学是王若雨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比较内向,刚到实验室什么都想做,却又感觉无从下手,做什么都不成功。王老师与她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思路,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她的实验开始走上正轨。毕业时,她发表了实验室第一篇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一区论文),影响因子23.168分,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毕业论文获得辽宁省优秀论文。刘秋阁同学是一个腼腆的大男孩,在导师的鼓励和关怀下,逐渐找对自己的实验放心,在循环血肿瘤细胞与肺癌的预后和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做了相关课题,发表SCI论文2篇。毕业后就职于安徽省三甲医院肿瘤内科,从事肿瘤内科治疗工作。高嘉浓同学则相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刚开始对于相对枯燥的科研工作并不十分适应,在与导师王若雨教授反复沟通、探讨下,研究基质刚度对乳腺癌放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相关内容发表于本领域双核期刊《中华放射肿瘤学》和二区SCI论文上。毕业后更是有了很好的归宿,就职于陆军总院工作。

(四)孜孜不倦,研究生培养硕果累累。

王若雨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们都充满自信和活力,善于学习,肯于钻研,勇于创新,学有所成。完成培养的48名硕士研究生中,1人次学位论文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鉴于学生们在科研能力上的突出表现,多位同学被录取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多名就业的研究生成为国内各大医院的医生骨干,从事着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王若雨教授就一直行走在这样的教学之路上。他用毕生所学去教诲学生,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他把一生矢志医学的心,化为热爱医学教育事业的一团火,成为学生的严师知己,他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以德树人的时代新标尺。

关闭